本科生思政课
【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 故里凝结族亲乡愁,爱国始于建设桑梓——乡族文化与华侨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05日 点击数:


“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新时代的侨务工作对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塑造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近现代以来,海外华侨对祖国大陆各领域的贡献展现出该群体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2022年7月,由董兴艳、李小平老师带队,沙婉秋等一行12位同学组成的“华厦一心”实践队,围绕厦门市华侨乡族文化这一调研主题,通过访谈函询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在厦门市侨博物馆院、华侨银行、集美大社和新垵邱氏正顺宫等地,进行了一周左右的暑期社会实践。

为探究乡族文化对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作用和意义,实践队在前往华侨博物院和华侨银行进行前期调研后,敲定集美陈嘉庚大社和新垵邱氏正顺宫两个主要的实践地点,围绕着陈氏与邱氏两大家族进行调研。

图1 实践队在华侨博物院门前合影

集美大社是陈氏祖厝,陈氏宗祠坐落于此。陈氏宗祠不仅用于祭祀,也保留着大社人的乡族历史,家规族训,这里是集美学村的发祥地,如今也已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阵地,保留有社戏、刈香巡游等风俗活动。集美大社戏台位于陈氏宗祠对面,每年元宵节前后和陈嘉庚生日前后,这里都会非常热闹,上演木偶戏、歌仔戏等表演。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逐渐明确一个古老的祖厝如何成为当地人精神文化的象征,又如何成为海内外联系的纽带:文化的相似性和乡音的传承让乡族文化的传播有了具象的载体,在连接着亲情时,也连接着团圆的期盼。来到陈氏宗祠探访学习,实践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片土地之中蕴藏的浓浓的民族意识和家族情怀。陈氏宗祠是陈氏宗亲的亲情纽带,如今,家乡人期盼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陈氏宗亲一起“弘扬传统文化,共绘两岸亲情”。

在陈氏宗祠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队员们感受到了一个家族的形成,需要无数代人为之努力,也需要族人共同出力建设;同时也不能忽略家族文化的力量和地方风俗的感染力。陈氏宗祠联系着一代代家人,联系着两岸亲人,联系着家与国。陈嘉庚先生的“诚毅”精神传承于集美大祠堂的陈氏家训,来源于父母亲“教子读书无致临案搁笔;治家勤俭勿使开口告人”的谆谆教诲。陈祠高悬的“诚毅”匾额,不仅包含“诚心为国,毅力锐志”核心,更包含“爱国爱乡,诚信果毅”等多层内涵,正是这些精神,激励着厦门人挺过战乱、熬过贫弱等艰难时光。

图2 实践队在集美学村进行田野调查

图3 指导老师引导实践队员整理调研内容

在陈嘉庚纪念馆内的调研中,实践队对参与“同名村·心连心”两岸联谊活动的台胞陈先生展开采访,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他表示,在漳州我看见了陈氏聚居的古老村落,那里的人们有着与我相似的说话风格,或许没有离开大陆,我本应该在这里长大。

图4 实践队与台胞陈先生的交流对话

告别集美,走进新垵,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燕尾脊微翘的精美红砖古厝。这些古厝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个家族的奋斗史,新垵人的祖辈大多远渡南洋谋生创业,累积财富后回乡盖屋。红砖古厝见证了华侨的拼搏史,也延续了深厚的历史文脉。我们实践走访了正顺宫、金山堂,邀请了海沧区政协委员毛先生和邱氏后人邱忠仁先生为我们带队指导。邱先生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正顺宫、诒谷堂及龙山堂的历史,也帮助我们了解到邱氏严格的宗祠结构。

正顺宫前庙号原称观音堂,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后改为三进式的庙宇结构,内有僧舍四间,因“东山霖雨,文圃毓奇,名正而言顺”,故改称“正顺宫”。新江正顺宫从明末以来就主祀大使爷和王孙爷,新垵后人认为守护神对其有求必应,族人屡受神佑,因此族人“下南洋”谋生时就把它们带到了南洋,以求庇佑和广沐神惠。

宗祠宫庙作为具体社会意识与文化观念的载体,影响着华侨如何解释自身在当地的存在与定位。正顺宫的修建不但是新垵邱氏的盛事,也是增进华侨对其祖籍地的归属感、连接海内外的大事。1998年农历五月初五,诒谷堂举行了正顺宫落成庆典,马来西亚龙山堂邱公司特组团回乡,谒祖庆贺。其后的数天,省亲团的家长和族亲到墓地拜祭了邱氏开基祖迁荣公以及第二到第五世的先祖,各房头在各自的“私祖祠”里举行了隆重的“堂祭仪式”。足见正顺宫在族人心中的地位之重。

从陈氏宗祠到正顺宫,可以看出,一个宗祠,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是一部家族变迁史,记载着一个家族生根、茁壮到枝繁叶茂的过程,虽然华侨短期或长期离开了故乡和祖国,但从根上他们仍然认同自己为己姓大家族的人,东南亚地区数不胜数的华人宗祠正是最直接的体现,祠堂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得住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它承载着华侨群体对故土、对祖国的认同与牵挂,这种精神联系正是海外华侨反哺故土的情感基础。尽管乡族文化与信仰受到多种冲击、并非坚不可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历史时期它发挥了重要作用,联络同乡感情,增进乡土观念,促进了“侨乡认同”的构建,也为“侨乡认同”迈向 “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奠定了重要的根基。

图5 邱忠仁先生向实践队介绍侨民建设

在新垵的调研中,在邱氏后人介绍的一件件往事和诒谷堂陈列文献中,我们认识到邱氏乡族社会背后,是一个严密而庞大的乡族结构。新垵本土乡族分为四大角头、五派十三房。槟城邱姓族人的宗祠是龙山堂,乡族结构与本土结构类似,还有小房支的分祠堂号,如槟城海乾新路的“海派”的文山堂、社尾街的敦敬堂等。其他设有分祠堂号的也都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如成立于1884年的“敦文堂”邱公司主要负责处理族人白事和团结族亲工作。不论是在新垵本土还是海外槟城的邱氏中,他们的共同点是,乡族的社会功能强化。面对外界环境的社会变化和经济压力,单一的侨户家庭难以应对,这样就必须把家庭聚合为更大的社会团体,那就是乡族组织。乡族组织承担着教育、救助、管理等社会功能。海内外的亲情联系有赖于此,共担风险、同沐阳光。

图6 实践队与邱氏后人在正顺宫前合影

文/沙婉秋 毛思颖

图/王乐婧 姚良康丽 董宁

Top